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,体检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。据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.4万,死亡病例达4.75万,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谱中已位居第六,死亡率第7位,呈现“发病率与死亡率双高”态势。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李永红指出,前列腺癌发病率虽有上升趋势,但做好早筛早治并通过规范管理,可实现长期生存与高质量生活。
隐匿的 “沉默杀手”:警惕症状误区
据了解,前列腺癌好发于中老年男性,早期常无明显症状,具有极强的隐匿性。当肿瘤增大压迫膀胱或尿道时,可能出现尿频、尿急等症状,但这些表现与前列腺增生高度相似,容易被老年人误认为是正常的衰老现象或前列腺增生所致。许多老人觉得 “年纪大了起夜两三次很正常”,从而忽视了进一步检查。
李永红表示,前列腺癌与骨骼有着特殊的亲和力,晚期极易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,引发骨痛、骨折、神经痛等症状。临床上不少患者正是因忽略了早筛,出现了骨科症状就诊,最终才被确诊为前列腺癌转移。
李永红进一步指出,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依赖规范筛查,其中PSA(前列腺特异性抗原)检测是核心手段。该检查通过抽血即可完成,费用低廉,操作便捷。一般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PSA筛查;若家族中一级亲属有前列腺癌或已知BRCA1/2胚系突变的男性,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。
个体化治疗:从主动监测到精准手术
由于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,个别人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许就是一名前列腺癌患者,由于部分患者带癌生存期已超过5年,不少人就认为前列腺癌是“懒癌”,不用太过惊慌。
对此观点,李永红并不认同。
李永红指出,前列腺癌主要分为两类:低风险局限性前列腺癌(如Gleason评分≤6、PSA水平较低、肿瘤体积小且局限),这类肿瘤生长缓慢,多年内可能无明显进展,可采取 “主动监测” 策略。即通过定期PSA检测(每3-6个月1次)、直肠指检(每6-12个月1次)及必要的穿刺活检,密切观察肿瘤变化,待进展时再启动干预,可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并发症;而中高危前列腺癌,这类肿瘤可能快速进展并发生转移,通常推荐手术或放疗等根治性治疗。
随着我国经济发展,不少三甲医院已引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其能实现肿瘤切除更彻底、创伤更小、功能保留更优、恢复更快的目标。因治的是个人或亲朋好友的疾病,不少人都希望能用上这一设备。
李永红表示,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虽好,但不能盲目追捧,最终治疗选择需结合病情、身体状况、经济条件及医生建议综合决定。
新型药物进医保:延长生存期不再 “高负担”
靶向药能让患者带癌生存多年,但其高额治疗费用也让不少家庭望之却步。随着医保目录持续扩大,不少治疗前列腺癌的新型药物也已进入医保目录以内,大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。
李永红主任表示,“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雄激素及其受体来发挥作用,具有良好的可及性和安全性。像恩扎卢胺、阿帕他胺等新一代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抗雄药物,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治疗阶段,不论是激素敏感性还是去势状态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,均可显著延长生存期。”此外,八年随访数据显示,采用新一代AR抑制剂治疗的mHSPC患者,中位总生存期达8年以上,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60%。
全周期管理:医疗、心理、社会三维支持
治疗结束并非管理终点,前列腺癌患者需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,构建 “医疗-心理-社会”三维支持体系至关重要:
医疗支持:术后尿失禁、勃起功能障碍是常见问题,通过盆底肌训练与生物反馈治疗,部分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改善症状,恢复时间因个体差异可达6-12个月或更长;骨转移患者需多学科综合治疗,积极预防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,出现骨痛时合理使用止痛药物,避免影响睡眠和情绪。
心理支持: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,可通过医院心理咨询门诊、病友支持小组获得疏解,家人的理解与鼓励更是不可或缺。
社会支持:社区可定期组织健康讲座,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或药店可提供合规药物配送服务,减少患者奔波之苦。
前列腺癌已逐渐从致命性疾病逐步转变为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病,只要公众重视早筛、患者坚持规范治疗,大多数能实现 “长生存、高质量” 的目标。早筛早治,科学管理,前列腺癌并不可怕。
医师简介:
李永红
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、前列腺肿瘤病区主任;主任医师 、博士生导师
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、羊城好医生
中国抗癌协会前列腺癌整合防筛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专家委员会 委员
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男科学组 委员
广东省抗癌协会泌尿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
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分会 常委、秘书
广东省癌症中心前列腺癌诊疗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
擅长前列腺癌外科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